1 / 16
北京市 2024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历史
本试参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 古代玉器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
(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无为而治的理想
C.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选贤任能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
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
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 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
除 A 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 B 项; 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2. 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
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可知,朱邑因贤良而被察举为官,这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察举制度选拔人才,③正确;朱邑在担任舒桐乡啬
夫时“存问耆老孤寡”,体现了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④正确;③④正确,B 项正确;社会基层组织在西
汉之前早已存在,并非此时开始建立,①错误; 中正官负责官员考核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非西汉,
②错误;①②错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2 / 16
3. “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
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
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 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 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 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 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
鷟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
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
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
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 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
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 A 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素养,与家训以及教化
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 B 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 8000 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
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
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典籍
于大成的类书,辑录了众多书籍,具有总结性,①正确;明成祖在序中强调圣王治理天下的理念,表明他
通过编纂《永乐大典》来标榜“文治”,突出图书对民众的教化作用,②正确;国家的统一使得人力、物
力、财力等资源能够集中调配,为大规模编纂《永乐大典》这样的巨著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正确;①②③
正确,A 项正确;《永乐大典》内容广泛,不仅仅包括儒学,还包括其他各种真实的历史、科技等知识,并
没有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④错误,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3 / 16
5. 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
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
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可知,地丁编入地亩,这表明了地丁合并征收,①正确; 据材料
“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可知,后来滋生人丁都免除地丁,说明丁银数额是固定的,②正确;①②正确,
A 项正确;百姓赋役并未完全免除,只是编入地亩,征收方式发生了变化,③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身束缚
的减轻而非加强,④错误;③④错误,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6. 《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人是谁?……
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
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A. 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 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 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 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
中。”“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
可知,从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担心中国了解国际法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会对其
不利,这反映了列强担忧中国了解国际法后更难以对其侵略,C 项正确;引入《万国公法》并未直接破坏中
国的司法主权,排除 A 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程度,排除 B 项;国际法并不只限
于欧洲国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 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
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4 / 16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
相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②④符合题意,D 项正确;材料中提出了物
证,①错误,学者并未亲历,③错误,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8. 1920 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
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
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 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 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 “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 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20 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工人组织,维护工人权利,符合当时工人阶级受
到资本家严重剥削的革命斗争实际需要,B 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 A 项;“劳工
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 C 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 1924 年至 1927 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1937 3 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
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A. 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 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 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
.
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答案】B
【解析】5 / 16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37 年(中国)。根据材料“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
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可见,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合作时,应保持独立性,即
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B 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 193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 A 项;“三三制”原则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未涉
及民主联合政府的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 1955 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
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
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 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5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不能接受“两个中国”的存在,
这反映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法建交的重要政治前提,A 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 1955 年周恩
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的,排除 C 项;
“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在 80 年代提出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 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
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
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材料中“椰枣、谷
物、芝麻,皮毛服装”“剪羊毛工人”“辟助调兵”等信息可知,古巴比伦内行业种类多样,①正确,材6 / 16
料”清理运河便于灌溉”表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②正确,材料“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
书信”,表明国王通过书信处理国家事务,④正确,B 项正确;材料“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表明地方总督
并未独揽地方大权,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③错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12. 2008 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
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材料主旨强调拜占庭
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和文化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②正确;查
士丁尼在位期间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后来欧洲近代法律大多以此
为蓝本,④正确,D 项正确;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统一起来的是波斯帝国,①错误,奥斯曼帝国对拜
占庭文化并未全盘接受和传承,③错误,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3. 透视法是 15 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
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
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 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透视
法是 15 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可知透
视法促进了绘画和浮雕创作,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①正确;根据材料“哥白
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7 / 16
可知,透视法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研究,这说明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③正确;故 C 项
正确;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②错误;透视法不是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④
错误;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4.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 “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C.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 “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 世纪初(俄国)。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
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而指导俄国首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C 项正确;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是在 1847 6 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威廉·沃尔弗参加拟定的《共
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首次写上了这一口号,不是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排除 A 项;公社……所采取的
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是在巴黎公社时期,不是在俄国社会
主义革命时期,排除 B 项;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
基础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理论,不是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5. 1920 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 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 年,全球机
器人安装量达 650 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
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62 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②正确;根据材料“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
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可以看出当代人们开始立法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④正确;所以 D 项正确;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不符合史实,①错误;当今社会生产关系
并未出现新变革,③错误;所以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
16. 城与都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
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 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
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
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
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
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
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
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1)重要性: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
重要;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
2)作用: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辽在南京发展农业、
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重要性:根据材料“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可知幽州是中原与
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根据材料“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可知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
市,军事地位重要;个坚持了“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可知幽州与各地
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
8 / 169 / 16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作用:根据材料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
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可知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
族政治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可知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
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根据材料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
达辽其他四京等地可知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
17
.
经略海洋
材料一 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

1982

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

1996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00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2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设海洋强国
材料三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
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答案】观点: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
维护。
评析: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入侵的深入,民族危机逐渐加
深。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形成近代海权意识,比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
代海军,孙中山先生绘制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这都充分说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了对海洋资
源的谋划与开发,但由于国力弱小,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对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多的是停
留在设想阶段,实践很少,并未取得一定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实现独立,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开
始独立自主的对海洋资源进行谋划与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开发计划、规划纲要、发
展海洋经济等方式积极保护本国海洋权益和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取得极大的成就,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但由于中国海洋资源与周边国
家之间存在一些重叠,所以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经常存在一些国际争端,不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进一步
开发。故我们除了要重视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要注重国家海防建设,强大国家海军实力,以保障我
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能顺利实施,促进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
10 / 1611 / 16
综上可知,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面对,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升国力,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
资源的深度开发。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件评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和设问,拟定观点。材料
是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的相关内容,设问要求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故我们可以得出观点为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
权益的维护。其次是评析,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比如 1840 年鸦片战争之
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入侵的深入,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
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形成近代海权意识,比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海军,孙中山先生绘制
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这都充分说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了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但由于
国力弱小,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对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多的是停留在设想阶段,实践很少,
并未取得一定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实现独立,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对海洋资源进
行谋划与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开发计划、规划纲要、发展海洋经济等方式积极保护
本国海洋权益和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取得极大的成就,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保护
了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但由于中国海洋资源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一些重叠,所以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经常存在一些国际争端,不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故我们除了要重视海
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更要注重国家海防建设,强大国家海军实力,以保障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能顺利实施,促进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18. 英国与印度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部分内容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

1600)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东印度公司法案

1773)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东印度公司法案

1784)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印度政府法案

1858)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印度参事会法案

1861)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印度参事会法案

1892修订)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印度政府法案

1919)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印度独立法案

1947)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1)上述材料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选择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种阶段划分方案,并分别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简述印度是如何迫使英国改变对它的殖民政策的。
【答案】1)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 年;1861-1947 年。前一阶段以
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
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 年;1947 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
民统治,获得独立。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13 / 16
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
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
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
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
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英国与印度。根据表格中反映英国与印度关系演变,可任选两个不
同标准,完成两个阶段的划分方案,并根据所学阐明理由,例如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
分及理由:1600-1858 年;1861-1947 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
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 年;1947 年以后。前
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印度。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同历史阶段中
英国反英斗争历史来阐述。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阶段,符
合史实,表述清楚即可。如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
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
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
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
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
19
.
和平与发展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
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
碍……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
 
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
【答案】1)认识:材料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应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
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应共同努力。
2) 解释: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国着眼于
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
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推动国
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
命运共同体建设。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认识:材料一:根据材料得出“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
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
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得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根据材料“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
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得出应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
材料二:根据材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
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得出世界面临多重挑战,根据材料“南北之间无论
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得出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应
共同努力。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回答。
根据材料“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得出背景
是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根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
作共赢……”得出内容是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
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
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根据所学得出影响是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
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 端午故事
材料一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
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
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材料二 20 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答案】内涵:爱国情怀与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家庭和睦
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源远流长;多元融合,因时而变;民族认同。
15 / 16【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今(中国及部分国际范围内)。内涵:据材料一“端午节
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端午
节可得出端午节具有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据“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
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
”可得出端午节倡导健康生活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可得出端午节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
等说法。”以及据材料二中 20 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可知端午节源远流长;据材料二“1912 年,南京
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22 年,《杭州青年》
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可得
出民国时期对端午节习俗的现代化改造,强调卫生保健,体现了节日文化多元融合,因时而变的特点。据
材料二“1984 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
办龙舟赛”、“2006 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
日”、“2009 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可得出近现代以来,端午节
不仅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护,还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和民族认同。
16 / 16